婦科調理 ● 經痛
許多女性每個月都會因經前、經後腹痛困擾而影響工作,有時連止痛藥都無法有效控制,這種情況即是所謂的「痛經」,是婦女常見疾病之一,且多見於年輕女性,一般痛經類型可分為兩類:
原發性性痛經:
大多在月經初潮後不久開始發作,於生育後減輕或消失,多見於未婚年輕女性,並無任何子宮、卵巢等器官方面的病變。
繼發性痛經:
多數發生在月經來潮數年後,常見已婚婦女居多,常伴隨有骨盆腔發炎,子宮肌瘤或息肉、子宮內膜異位等疾病。
相較於西醫的依狀止痛方式,中醫對痛經的治療原則,乃是依據患者痛經的症狀 及體質狀況互相結合,歸納診治出其病型再加以治療,可避免像止痛藥只能暫時止痛、治標不治本的缺點,對痛經病症常用的藥引有加味逍遙散、當歸芍藥散、桂枝茯苓丸、溫經湯等,可依症狀隨症加減而發揮良好療效。
由於個人體質及忍耐力的不同,月經來時引發的疼痛會感有不同程度的感受,有些女性僅是輕微症狀,有些卻可是痛到在地上打滾,這時適當的透過中西醫雙方治療是必須的,才可以有效長遠舒緩、改善疼痛症狀。
婦科調理 ● 痛經日常保健
1. 禁食生冷食物,如冰品、飲料等,尤其在行經期間
2. 少吃油膩、油炸食物
3. 少吃辛辣食物
4. 情緒、壓力的適當抒解
5. 適當運動
6. 正常飲食及作息
婦科調理 ● 經期調理
現代女性由於生活壓力、作息飲食不正常,或是不正常的減肥下,經期混亂的症狀其實是相當普遍的。大部分女性月經週期為28到30天,醫學上24至35天的週期都是正常範圍,月經來潮通常持續4到6天,一個週期月經的量平均流失約30cc的血液。月經不規律與激素變化大有關係,症狀包括了週期不定時、經血量忽多忽少等,而中醫認為月經不規則與肝、腎二臟功能有關,因肝主疏瀉,腎主收藏,疏瀉無度或封藏不及,就會導致失衡亂經,由中醫觀點分類,前者屬實症,後者屬虛症,亂經大部份可歸類成這兩型:
肝氣鬱滯型:
此類型患者症狀為經血量時多時少、不順暢、血色紫黑結血塊、胸部脹痛、胸悶、下腹脹痛。
腎氣不固型:
此類型患者症狀為經血量少、色淡、質感稀、腰部痠痛、易頭暈耳鳴。
婦科調理 ● 經期食補調理
【肝氣鬱滯型適用】
材料:柴胡、白朮、白芍、茯苓、路路通各3錢、薄荷1錢、甘草1.5錢、八月札4錢、當歸、香附各2.5錢。
做法:所有材料用600㏄水煮沸後,濾渣取汁飲用,一天早晚各喝一次。
【腎氣不固型適用】
材料:黨參5錢、熟地、桑椹子各4錢、山萸肉、菟絲子各3錢、遠志2.5錢、五味子1錢、炙甘草1.5錢、覆盆子、金櫻子各5錢。
做法:所有材料用600㏄水煮沸後,濾渣取汁飲用,一天早晚各喝一次。
婦科調理 ● 白帶
白帶,就是從女性生殖部位,如陰道壁、子宮頸等分泌出的黏液,正常適量的白帶是透明無色、無臭味,可防止陰道乾燥、維持陰道健康,屬正常生理性白帶,但若常吃生冷食物、性愛不潔等,如量變多、色、質、氣味異常、陰部搔癢,甚至夾帶血絲的異常狀況,此時就應就醫。
中醫的理論來說,白帶屬「水濕」之症,病因為經脈之中的帶脈沒有正常發揮作用,故又稱做「帶下症」,一般分做四種類型:
1. 脾虛型:
長期性的量多、色白或淡黃質黏稠無臭味,患者面色蒼白,手腳冰冷,精神不濟,食欲低落,此類型患者以少女居多。
2. 腎陽虛型:
量多,分泌物稀少,腰部極為痠痛,腹部發寒,免疫力低,容易感冒,夜尿多次,此類型患者多為中老年婦女。
3. 腎陰虛型:
常見工作緊張熬夜、飲食無節之婦女。量多,色質或黃或紅,質感黏稠,陰部會有灼熱感,面部發熱,失眠夜晚多夢舌,此類型患者多為工作壓力大、熬夜族群,或是暴飲暴食的女性。
4. 濕毒型:
色黃,質感黏稠,有臭味或渣渣狀的白色白帶,小便短,顏色深,舌苔厚,此類型患者容易因陰部不潔而受感染。
婦科調理 ● 白帶日常保健
正常的白帶是不用治療的,特別是在排卵及月經前後,若亂投藥,反而會殺死益菌而引起念珠菌進駐,隨便灌洗陰道,亦有可能破壞原本的陰道皮膚酸鹼值,甚至把外來的病原,沖入骨盆腔內造成發炎,需要特別注意,以下是預防白帶的建議:
1.勿焦慮、疲倦,保持正常飲食與作息
2.飲食方面忌生冷,如白菜、綠茶、白蘿蔔、瓜類、橘子
3.勿穿緊身衣褲,貼身底褲以棉質為佳
4.注重局部清潔,但切記過度的清洗,反而會破壞陰道內酸鹼值,可以將苦參根、百部、蛇床子等中藥以布包裹,與溫水浸泡15分鐘